防校园欺凌,重在抓早抓小

|   

 

防校园欺凌,重在抓早抓小

 

学会与人交往是人生中的重要课程。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保护“少年的你”,这些我们都要了解。拒绝校园欺凌,守护安全成长,下面这份防校园欺凌指导手册,师生家长请查收!

这是《防校园欺凌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开头的几句话。每当校园欺凌事件上演,时间总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会慨叹,为什么没有赶在悲剧发生之前就掐住苗头、及时制止?《手册》沿着一条不断推进的时间轴,对识别、发现、预防和应对的策略方法一一作出指引。只有各方保持警惕、积极协作,才能抢在悲剧发生之前,迅速作出有效的应对。

如果把聚光灯下的校园欺凌事件比作冰山,那么发生在隐蔽的日常里的悲剧苗头,才是“冰水中的刺痛”。为什么苗头不易察觉?一是认识不足,二是发现机制不全,三是预防措施不足。《手册》对具体认定的细节作出归纳,有助于家校建立共识、形成早期干预。排查苗头问题,易失之于粗陋。譬如,有的孩子忽然闷闷不乐,胆小怕人;有的孩子出现失眠,时常做噩梦,甚至还会尿床。这些反常迹象都有可能和欺凌事件有关联,家长和老师会不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聚焦“可能正在遭受欺凌”的这类迹象和征兆,《手册》让“抓早抓小”更有可操作性。

在预防校园欺凌的板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手册》提到的“两个拒绝”:拒绝煽风点火,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校园欺凌常常是群体性的,旁观者也不止一人。在校园里建立起欺凌的“防火墙”,需要每个学生的觉醒和支持。如果在苗头问题出现的第一刻,有人能给予声援,受害学生就有可能快速摆脱困境。这需要班集体的长期倡导,需要校园文化的长期培育。

在治理校园欺凌的过程中,协同协作是关键。其中,家长要怎么做?接纳孩子尤显重要。所以,家长遇事首先要保持冷静,能倾听和回应,能平心静气地安抚孩子;要能共情,不一味安慰孩子别和同学计较,告诉他欺凌是需要警觉的“非常态”;要表达感谢,感谢孩子的信任,把心里话勇敢讲出来。对学校来说,校园欺凌发生后,从救助、惩戒到回应社会关切,必须层层推进、环环紧扣。哪一个环节反应迟缓、应对乏力,都将影响事件处置的效果。

《手册》发布之后,各方需出实招硬招来落实。否则,再详尽的“指南”流于纸面和形式,也难以遏制校园欺凌在暗处滋长的势头。成都新的中考政策明确,校园欺凌者最后投档,就是祭出了精准惩戒的关键一招。当学生、家庭和学校都行动起来,就能为校园欺凌的止与治赢得时间,就能让每个孩子都欣然沐浴在阳光下。让我们共同努力,对校园欺凌说不,让所有青春都被温暖对待。



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注册会员点击下面链接下载,如果付款成功后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
开通【包年vip】免费下载
立即开通
该内容支持注册会员单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