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冲刺文章

|   

 

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冲刺文章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面临新挑战,基层是攻坚克难的重地。这样的形势下,对基层干部的服务水平、政治敏感、工作能力、忠诚担当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基层建设任重而道远,广大基层干部做好这“最后一公里”的“冲刺文章”,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走深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信誓旦旦走实“最后一公里”,在“躬行践履、一心为民”中做好砥砺为民初心大文章。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使命和誓言,时刻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倾听民声、掌握民意,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基层干部若只是走马观花到处望望,办公室里键盘敲敲,不深入田间地头,不去到人民群众身边,便不知基层工作之苦,也不知人间有疾苦。我们的工作不仅陷入形式主义,也会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要时刻牢记 习近平总书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殷切嘱托,立足人民立场,坚决杜绝头脑“发空”、双脚“踩空”,问题“抓空”,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干部群众心与心的零距离。

目光炯炯走准“最后一公里”,在“居安思危、一直清醒”中做好引领政策方向大文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干部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干部,也是政策落地的实施者、见证者。要见微知著,当政策冷暖的“鸭先知”。练就一双慧眼,打好调查研究基本功,从人民群众的身边事中理清思路,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以炯炯的目光找准苗头性、倾向性、重复性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及时研判后向上级提供“带露珠”、“不掺水”的一线资料,为政策实施提供现实依据和前瞻观点。以“一叶知秋”的政治判断力,增强实施政策的精准性、稳妥性,问题才能成为政策指引,在基层进行化解。

情意深深走稳“最后一公里”,在“攻坚克难、一往无前”中做好增强本领信心大文章。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广大基层干部要在经济建设一线、乡村振兴一线、重大风险一线、疫情防控一线、服务群众一线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努力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初入基层的我们,面对各类痛点、堵点、难点掌握的方式方法太少,拿捏不好工作标准,掌握不好工作火候。不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不多在“嘘声”中脸红几次,不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实力,便无法提升能力短板、增强干事信心、克服本领恐慌。情意深深,干群鱼水,要秉持“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态度汲取养分,缩小个人能力和工作所需之间的差距,扎根在基层,成长在一线。

铁骨铮铮走好“最后一公里”,在“拒腐防变、一身正气”中做好锤炼绝对忠诚大文章。

“破窗效应”的初期,就是对小问题的漠视,最终引起不良的后果。我们党走过百年风雨,始终坚持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把利器,时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免疫力,面对不正之风要敢于当“动真碰硬”的急先锋。基层干部要以铮铮铁骨和“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高度自觉,将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摒弃“恶小而为之”,不能看惯了、绕过了、麻木了。坚定不移地捍卫“两个确立”,做“两个维护”的坚定拥护者,担得起一身正气,成为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不掉链子的好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征程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基层干部重任在肩,更应“不待扬鞭自奋蹄”,向着伟大复兴走好“最后一公里”,积跬步以至千里。



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注册会员点击下面链接下载,如果付款成功后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
已获得当前内容,可直接下载
立即下载
特惠升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