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户意识贫困的成因及帮扶路径

|   

【讲义文稿】农村贫困户意识贫困的成因及帮扶路径

 

[摘 要]当前,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能力贫困、意识贫困等深度贫困群体。群众的意识贫困主要是由于信息闭塞,传统意识浓厚,信心不足,奋斗精神不强,方向迷茫,责任意识缺乏等原因造成的。扶贫应针对群众意识贫困的不同原因,通过精神“输血”,把扶志、扶智结合起來,注重在行动上组织,激活贫困户脱贫的能动性,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走出帮扶时脱贫、不帮扶时再度返贫的恶性循坏。把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脱贫氛围,确保整体脱贫,共同富裕。

[关键词]意识贫困;成因;扶贫路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空前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能力贫困、意识贫困等深度贫困群体,主动脱贫能力缺乏、内生动力不足,脱贫难、返贫易。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贫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面对全新的挑战。

早在1992年,习近平同志在为《摆脱贫困》一书作跋时首次提出了“意识贫困”,他说,“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1]P216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深刻论述了“物质贫困”“思路贫困”和“意识贫困”的内在逻辑,指出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思路贫困,摆脱思路贫困必先摆脱意识贫困。所谓意识贫困,是指贫困地区、贫困村的党员、干部、群众由于受自然条件、旧有观念、思想等因素的影响,缺乏解放思想的新意,没有内生动力,脑海中形成的对贫困的认知程度。针对目前贫困群众意识贫困严重的现状,找到群众意识贫困的原因并辨证施策,是当前扶贫攻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贫困户意识贫困的成因

贫困户的意识贫困背后有着不同的成因,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闭塞,传统意识浓厚。当前的贫困村、贫困群众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山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有基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设施,传统的耕作方式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一些群众求稳怕变,缺乏进取意识,不愿意到外地就业。有少数年轻人离开后基本选择留在了城市,即使偶尔回去,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已经与留守人群形成隔阂,难以沟通。留下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小农意识、故土难离的传统意识浓厚,极大地抑制了主动脱贫致富的自觉性。此外,他们生活在“交通基本靠走,交流基本靠吼,生存基本靠手”的地方,缺乏了解现代社会的机会,对现代生活的生活理念、方式等缺乏认识,使得他们深处贫困而不自知。

二是习俗相传,创新意识欠缺。农村是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流动性较小,尤其是现在的一些贫困群众从出生就生活在相对封闭固定的场所,外出机会少,容易受到祖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习惯于按照固有的习俗、思维方式行事,难以打破陈规。如一些地方的贫困群众有一日三餐饮酒的习惯,有的群众喜欢打牌赌博消耗时日;还有个别贫困群众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成人后又不喜欢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成了村里的闲人。这些不良的生活习俗极大限制了群众的创新意识,严重地制约了他们勤劳致富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增长。



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注册会员点击下面链接下载,如果付款成功后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
开通【包年vip】免费下载
立即开通
该内容支持注册会员单篇下载
已有 人下载
特惠升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