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需更多青年人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机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毕业生等方面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的有效对接,打造毕业生充分就业与乡村振兴的双赢格局。

一、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状况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八年的继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人才是乡村的第一要素,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社会治理内容逐步扩展,治理要求更加专业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对于乡村人才队伍提出了新要求,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从3年调整为5年,意味着乡村治理人才素质能力是全方位、复合型的,从而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缩小了人才选择范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功能发生了转变,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规划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

乡村人才队伍存在着短板。目前,我国乡村人才队伍仍然存在着短板。一是总体数量不足,实用人才数量有限,难以适应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要求。二是结构不合理,从事种养业生产的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的人才少,特别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和领军人物极其短缺。三是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流失严重,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就业创业,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因此,乡村人才队伍存在着短板,难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供给状况

就业形势复杂严峻。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但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同比例增长,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对就业的影响仍在持续,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就业市场用人需求存在着不确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北上广深等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市或一线二线城市为首选,不愿意前往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和城乡社区就业。高校特别是农林高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意愿不强,农科类毕业生所从事工作往往与“农”无关,生源地来自乡村的毕业生不愿意回乡就业,存在着严重的离“农”倾向。有的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到乡村基层就业,其中很多人将基层就业作为考研以及考公务员的一个跳板,真正愿意扎根乡村基层、服务“三农”的毕业生较少。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难”与乡村基层“招人难”并存。

人才培养供需错位。我国高校特别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地围绕乡村振兴进行调整,尚未找准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导致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的偏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不能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等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多为单一理论型人才,而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基础人才,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与乡村基层实际需求错位。

三、推动毕业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合力打造双赢格局

就业民生之本。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不仅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为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打造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双赢格局。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高校毕业生在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实践中,会面临融资困难、市场开拓和技术研发等问题,需要政策扶持,以稳定就业,提高创业成功率。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量的扩大和就业质的提升,2022年,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普惠性和特惠性的就业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等措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明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保障措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扩大就业项目,提高创业补贴标准等,充分调动了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我国关于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关键要狠抓落实,让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就业优先政策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将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特别是涉农高校主动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切入点,根据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规划人才和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分类施教,强化就业创业教育。



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注册会员点击下面链接下载,如果付款成功后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
开通【包年vip】免费下载
立即开通
该内容支持注册会员单篇下载
已有 人下载
特惠升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