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调研报告-62篇

|   

 

(2023年11月24日)

 

  党的二十大要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南通市自2016年起深化农田建设改革,亮点频现:作为唯一地级市代表在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交流做法成效;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唯一的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获省政府督查激励3次;今年5 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国仅6个地级市入选; “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等好经验好做法获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介, 被省政府向全省推广。

 

  南通经验的内核是什么?有哪些创新之处?11月上旬,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深入南通各地农村,探寻答案。

 

一、坚持“建管用养”系统化集成理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建设,到后期使用、管护, 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闪失,否则就难以达到“建好、管好、用好”的目的, 从而影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标的实现。实践中,南通坚持“建管用养”系统化集成理念,以“吨粮田”为核心目标,坚持开放式建设,把农业现代化对农产品产加销的基础设施需求,坚持系统化集成,把生态、智慧、美丽等元素,最大限度纳入进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举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养”中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

 

  ——抓规划。规划引领方向。南通注重规划统筹,以村为单元、镇为片区, 成片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把高标准农田作为普惠性民生项目来实施,努力做到农业行政村全覆盖。从2023年度项目规划选项开始,严格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村庄规划,做好与“三区三线”衔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十四五”全市计划新建和提档改造20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高标准农田,到“十四五”末,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基本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抓标准。把年亩产1000公斤以上粮食产能作为核心建设标准,围绕“选

 

好、建好、管好、用好”四好要求,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通过拆除复耕田间零星建(构)筑物,整治废沟呆塘、推平田埂等措施,加大零散地整治,“小田变大田”,促进农田集中连片,灌排水系连通、田间道路畅通。严把项目设计关,既力求新颖实用,又确保质量安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由过去1000元—2000元/亩不等,全部按高于省定标准实施,亩均投入增加到3000—4000元/亩。

 

  ——抓建设。把高标准农田作为战略性强基工程来建设。大力实施模式创新、耕地提质、优质精品、生态优先、田美乡村、高效节水、智慧农业、宜机化改造、精准管护、效益提升“十项工程”。实施“十百千”示范方工程,围绕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建设,运用遥感技术、GIS、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 打造一批智慧农田。全面推进宜机化改造,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等附属设施, 合理建设农机仓库以及仓储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一批无人农场。积极申报“先建后补”省级试点,紧紧围绕“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的建设目标,严把选项设计关、建设工期关、质量管理关,全市项目建设进度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从调研情况来看,南通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传统“沟渠田林路”综合配套逐步向“精品化、智能化、生态化、田园化”科学治理转变,建设质效有了显著提升。

 

  ——抓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土地流转率,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程度, 涌现了大批家庭农场和村集体农场。据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统计,该市拥有家庭农场21002个,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911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4051个, 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388个。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超过七成。规模化经营普遍实现了“吨粮田”目标。海安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技术指导梅丛友告诉调研组,海安开发区高标准农田覆盖面达到90%以上,今年参加粮油高产竞赛主体有 4家,小麦单产最高647公斤,水稻单产最高867公斤,他们的技术目标是从目前全年单产1.1吨向1.5吨跨越。

 

  ——抓管养。探索建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合格证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管用衔接。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健全“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工程管护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统一管理。制定出台了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试行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建立了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和标准,县乡两级财政要每年安排不少于20元/亩的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

 

建后管护。

 

二、乡村振兴“龙头工程”效应显现

 

  南通立足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德政工程、实施乡村振兴的龙头工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示范工程,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齐头并进的喜人效果。

 

  粮食增产高产明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截至今年10月,南通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有力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省农调总队数据显示,今年南通市夏粮总产121.18万吨, 占全省8.6%,比上年增加0.24万吨;夏粮面积358.28万亩,比上年增加0.48万亩;夏粮单产338.23公斤,比上年增加0.2公斤。在全国夏粮“一增两减”、全省“两增一平”的情况下,南通市夏粮生产仍稳中有进。10月下旬,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5个专家组分赴海安、如东、如皋、

 

  启东、海门对当地秋粮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捷报频传,多个参赛主体水稻单产突破800公斤、大豆单产超300公斤,令专家们赞叹不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普遍达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项目建设目标,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大多数项目区所在村成为“水美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或示范培育村。按照《南通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

 

—2025年)》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南通全市将如期完成“十百千”示范方工程,即:建成10个连片规模万亩以上、100个连片规模千亩以上、1000个连片规模百亩以上,且区位条件好、设施配套齐、生态环境优、综合效益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方。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自2018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村容村貌发生巨变,村里依托优美的人居环境推进农旅融合,今年先后举办了稻田音乐节、灯光秀、亲子互动等活动,社会反响好。

 

  强村富民效应凸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不仅土地身价大涨,各路包地种粮的积极性高涨,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溢出大量土地,给村集体带来绝佳的创收机会。如东县城中街道丁杨村仅此溢出土地面积700多亩,土地租金由每亩五六百元猛涨至900元,村民开心,村集体也因此每年新增经营性收入近70万元,加上土地管理费,村集体每年从土地里“刨”出收入100多万元, 对一个纯农业村来说,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海门区悦来镇35个行政村有26个

 

村创办集体农场,土地经营面积少则三五百亩,多则2000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有4家。包地产生的收益成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该镇的土地流转率达到70%以上。从调研反馈情况来看,南通各地对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热情高、干劲足,不少地方已经进入提质改造阶段,高标准农田流转率达到70%以上, 有的镇甚至超过90%。

 

三、敢为善为注入项目建设澎湃动能

 

  南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探索、整市推进,成功创成全国试点、全省示范,带给人们以下几点启示:

 

  领导高度重视,敢为善为是根本。2016年以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立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统一管理。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强化组织推进。全市形成齐抓共管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局面。2022年12月,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定,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每年专题研究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并将高标准农田纳入纪委监委巡察范围,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市、县、乡、村监督考核机制,形成了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今年,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结合主题教育,聚焦工程质量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双百日行动,建立挂钩联系制度,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以专项整治实际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解决筹资来源,敢于创新显担当。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及后期管护,都需要大笔资金支撑。南通市为解决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和管护经费来源,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用好用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债券、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土地出让收入等。构建市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蓄水池”机制和市域内交易机制,要求各县(市、区)增加不少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优先用于市域内指标交易,交易资金专款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安排用地指标,保障设施农业用地和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积极安排新增耕地,用于农田设施建设占用耕地“进出平衡”和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据统计,近十年,全市共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 万多亩、拨付资金50多亿元,其中30多亿元直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农

 

业建设的最大投入。

 

  地方敢为人先,敢闯敢拼是关键。高标准农田建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管得好不好、养得好不好,事关高标准农田作用发挥。经过几年的探索,南通在项目的建、管、用、养方面形成了有特色、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走出了具有南通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充分展现了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敢为人先的闯劲拼劲。在今年主题教育中,南通市农业农村局不断深化以学促干,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突破创新,先后承接了农业农村部高标准农田遥感监测试点、省农业农村厅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建管系统试点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试点。调研组发现,南通各地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都高看一眼,优先安排,即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辟出一块强力推进这一农业基础性工程。近些年农业大县如东县高标准农田项目每年实施面积均在10万亩左右,“十三五”以来已投入近30亿元,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18.35万亩, 占比81.16%;海安市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已达到64.5万亩,占比达到80%以上。企业敢想敢干,敢走新路是核心。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政府主导、企业参

 

与型项目,政府确定建设规划、建设目标,企业投标参与建设、具体完成建设任务,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主要依靠企业的技术水平。近年来,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装备得到充分应用,这与企业自身敢想敢干、大胆转型,勇于追求高效率、高效益息息相关。南通锚定高标准农田项目20年使用寿命扎实推进,不仅效率高、质量过硬,而且大部分工程做到“当年项目当年完工当年发挥效益”,政府满意,群众点赞。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7.91万亩,改造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22.22万亩,截至11月10日,全市项目进度达到80%,位居全省第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程机械替代小打小敲。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施工现场,无论是开挖沟渠还是铺建道路,全部采用机械装备,沟渠开挖达到300米/天,道路铺建达到500米/天,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均获得极大提升。其次,智能设备大显身手。今年新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智能泵站、智能灌溉设备成为主流标配,只要事先把基座浇筑好,智能泵站机房直接安装即可投入使用,实现了电脑、手机一键可视灌水、排水,大大节约泵站建设成本、灌溉用工成本和水资源成本。此外,预制施工代替了现场人工浇筑作业,大幅提升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

 

调研手记

 

精心做好高标准农田“后半篇文章”丁亚鹏

 

  南通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建管用养”系统化集成理念,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项目的作用,促进地方农业高产高质高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重大。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重在使用,充分发挥其农业基础性工程的作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高标准农田项目关键要精心做好“后半篇文章”,即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管养,坚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民智,把花大财力和精力实施的德政工程、利民工程维护好,努力使其发挥长期作用、产生持久效益。一手抓土地的规模化适度化流转,坚持高标准农田姓“农”,守牢粮食生产这个底线, 扎实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让先进生产力充分释放,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加快乡村振兴。

 

  今年10月,全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指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现代产业发展理念,突出集群集聚、项目驱动、融合发展、科技引领和改革创新,在打造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链条,在培优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在增项目、增规模、增收入上下功夫。因此,联系微信32311699,各地要抓住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带给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善作善为, 结合实际,挖掘资源,放大优势,凝聚各方合力,努力把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成为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助推器。惟此,高标准农田“高” 的内涵才能得到完美呈现。

 

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 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

 

(2023年11月18日)

 

  百强县市、百强区勇挑大梁做示范,分别贡献了全国经济总量的9.64%和11.22%

 

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指数为75.7,东部依旧领先

 

  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为68.3,较上年提高3.8,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指数为63.4,创新发展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为客观评价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总结城市一般性发展规律,探索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小城市发展理论体系,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倾力构建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系统体系,持续19年对中小城市发展指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逐年推出阶段性研究成果。

 

  19年来,课题组坚持前瞻引领,不断丰富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坚持每年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各级领导等参与指标体系的优化调整,系统构建了囊括县市、市辖区、建制镇3个子体系,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建制镇综合实力6大指数,系统、全面评价了我国中小城市及镇域发展水平,树立了全国百强县市、百强区、千强镇3大品牌。现将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公布如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评价对象界定为:县级市、县以及空间相对独立的市辖区,以及发展基础较好、具备“建市”条件的镇。百强县市:县级市、县、自治县、旗。百强区:含有乡镇、相对独立发展的市辖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大直辖市的市辖区除外)。

 

二、评价体系及测评结果

 

(一)综合实力指数

 

  综合实力指数指标体系立足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的要求,结合新时期中小城市发展特点,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城乡治理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下设15个二级指标(见表1)。

 

2022年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指数为75.7,较上年提高1.6点。分区域来看,东

 

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指数达到82.9,东北地区指数较上年提高1.2点,达到68.8。

 

(二)绿色发展指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设置资源节约、绿色消费、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见表4)。2022年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达到68.3,与上年相比提高3.8点。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指数为74.6;中部、西部地区指数分别为65.3、58.1,较上年分别提高3.5点和3.2 点;东北地区指数较上年大幅提升4.3点,达到61.8。这是因为近年来东北3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动能和更为合理的产业体系,为其绿色转型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投资潜力指数

 

  城市投资潜力是一种复合潜力,是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活力、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研究下设人口和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区位、生态环境、行政效率等5个一级指标,共涉及20个二级指标(见表6)。2022年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达到86.1,较上年提高

 

点。分区域来看,中部地区投资潜力指数为88.9点,西部地区指数为83.0, 较上

 

年提高1.3点。东北地区提高0.2点,达到81.6。

 

(四)科技创新指数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重要支撑力、重要引领力、重要承载力,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技术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的动力源泉。课题组结合创新资源和发展基础,重点从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潜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成效4个方面对中小城市科技创新力进行评价。2022年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指数为63.4,与上年相比提高1.8点。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分别为70.9、57.8、56.4、55.4。

 

(五)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

 

  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从城镇发展、公共服务、城市更新、环境质量4个方面进行评价。2022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为50.8,比上年提高1.2点。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较上年分别提高1.7点、1.5点、0.5点和0.7点。

 

2023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名单、2023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名单、

 

2023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名单及各指数指标体系详情见《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3)》绿皮书和中小城市指数网。

 

百年党史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基于对30所中职学校的调研分析

 

姚璐

 

一、研究背景

 

  百年党史是指建党以来,能促进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的典型党史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党的科学理论、党的发展历程和优秀共产党员事迹。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英雄模范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职业精神, 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了解当前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现状,课题组选取了四川省及其他省30所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调研,以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党建工作者和不同学科教师开展了实地访谈,以期为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问卷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学历、专业背景和政治面貌等;第二部分为对百年党史认知层面的调查,包括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尤其是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意义及内容等;第三部分是实践层面的调查,涵盖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尤其是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路径、方式和困惑;第四部分主要为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尤其是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调查;第五部分为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尤其是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调查。

 

(二)调查问卷的投放反馈和访谈情况

 

  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了2029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师共185人,有市、区和学校党建部门人员,以及中职思政课、历史课、语文课和专业课等学科教师;参与问卷调查的中职学生共1844人,其中一年级1099 人、二年级507人、三年级238人,共青团员占比13.99%,文科类806人、理工类645人、艺体类393人。

 

  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党建部门人员、市委党校教师、党建与思政教育领域专家和中职科任教师,覆盖类别较广。访谈主要从对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内容方式、主要困难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

 

三、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的总体情况分析

 

(一)中职师生对百年党史的认知情况

 

  在“您对百年党史了解多少”的调查中,“充分了解”的师生占比19.46%, “大致了解”的师生占比65.95.%,“略微了解”的师生占比14.59%。为了了解学生对党史掌握的真实情况,课题组分别从党的知识理论、党的革命人物事迹和党的发展历程方面做了重点调查。其中,仅有56%的学生知道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59%的学生知道“在敌人的监狱中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共产党员,66%的学生知道“在生死攸关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什么”。数据显示,师生对于百年党史的了解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大概知道或了解一部分的层面,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略知一二,但对党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谱系等内容的理解把握欠缺,近半数学生对党史理论知识不够了解熟悉,对党史人物了解较少,部分学生对党的奋斗历程了解较少。

 

(二)中职师生对百年党史教育所持态度和参与情况

 

  关于“百年党史的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99%的学生认为学习百年党史对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帮助或较有帮助,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党的先进理论、增强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和培养美好品德。对于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大多数教师认为一些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必要的党史知识储备和吃苦耐劳精神等,需要加强百年党史教育。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百年党史的意义,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有利于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养,增强中职学生的使命担

 

当意识。在问及开展百年党史教育的主阵地时,73.53%的教师和70.71%的学生选择了“思政课”。数据表明,绝大部分中职师生对于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对于百年党史教育融入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积极的态度。

 

(三)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的实践情况

 

  在调查学生通过哪些课程了解到百年党史内容时,选择“思政课”和“历史课”的学生分别占比93.38%和74.84%,仅有26.3%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课”。在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方面,认为效果“很好”的教师仅有44.32%,认为效果“一般”“有点”的教师占到了55.14%。在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上,不知道怎样把党史内容与教材内容融合的教师占52.8%,不知道怎样选取合适党史内容的教师占52%,知道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式的教师占49.6%。在问及当前百年党史学习存在的问题时,认为“学习机会少, 课程安排不够”的学生占66.5%、选择“学习形式单一,实践活动少”的学生占60.98%。在开展百年党史进课堂比赛过程中,存在以下情况,一是党史融入比较牵强;二是未引用最新文件,对新政策新思想学习不足;三是教学目标未能与思政目标结合;四是部分课堂没有融入党史。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的情况并不理想,取得的成绩也很不乐观,主要体现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百年党史的课程主要是思政课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其他课程在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较少; 不少教师在将百年党史融入教学和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对党史内容的系统把握。

 

(四)中职学校开展百年党史教育的路径分析

 

  在问及“您会主动学习党史吗”时,会经常主动学习党史的学生仅占38.31%, 偶尔主动学习党史的学生占58.07%,还有不会主动学习党史的学生占3.61%。在“您愿意以何种方式学习百年党史”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课堂教学,其次是主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最后是影音作品和书籍杂志。数据表明,学生对百年党史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待提升。此外,学生认可课堂教学这一学习百年党史的主渠道,同时也希望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突出实践取向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与党校老师、党建部门干部和中职教师访谈了解到,他们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来推动百年党史融入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案例分析、视频解读、课堂情景剧、微电影、辩论赛等形式,注重对学生的政治引导;通过话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历史,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和体验感;从党建带群团的角度,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如专题讲座、参观学习、观看影片、文艺汇演、知

 

识竞赛、绘画比赛、征文比赛等;利用学校“两微一端”等线上渠道潜移默化地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四、思考与建议

 

(一)厘清百年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目前,部分中职师生对百年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楚、不准确,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观念虽然得到广泛认同,但多数师生对党史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并不明晰。

 

  思想政治教育与百年党史教育目标一致,内容相容。在目标方面,百年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旨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意识;在内容方面,百年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容性,百年党史所包含的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精神谱系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百年党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包含党史教育,通过发掘丰厚底蕴的百年党史,开展关系梳理, 可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遵循。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百年党史教育的实践载体和实践方法,要引导中职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深刻认识自身的使命任务,成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新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注册会员点击下面链接下载,如果付款成功后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
完整下载【2023年11月调研报告-62篇】需要包年vip才能下载
已有 人下载
注册会员入口
特惠升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