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活无效闲置扶贫资产的建议

|   

关于盘活无效闲置扶贫资产的建议

(第14期p2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扶贫项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扶贫资产,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重要基础。但部分扶贫资产因缺乏产业规划、专业技术或市场支撑,逐渐沦为“半死不活资产”,甚至“死资产”,重新盘活扶贫资产面临多个难题。

摸清资产家底面广线长。一是扶贫资产类型多样,既涉及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又涉及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点多面广;二是扶贫项目时间跨度长,经过多年时间,存在项目基础资料不全、因人员变动难以统计精准等问题。

后续管理缺乏支撑。一是基层缺乏专业知识支撑。基层扶贫资产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了解、不熟悉国有资产处置流程和业务,无法对项目财务等内容监管,部分未得到及时处理的资产易造成闲置或浪费。二是资产确权登记缺乏法律支撑。镇级资产管理办公室盖章的确权书,内容未经合法性审查,后期若出现扶贫资产引发矛盾纠纷情况,难以作为有效可靠的法律依据。三是扶贫资产管理缺乏经费支撑。扶贫资产管理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登记核实需大量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因财政收不抵支,经费保障有困难。

盘活扶贫资产存在市场和人才短板。一是基层人才短板。缺乏专业经营人才。二是基层市场短板。大部分产业仍处于小、散、弱状态,市场销售端问题较多,近两年销售环节遭遇“滑铁卢”,村级能力及资源难以抵御风险。

建议:

完善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和保障体系。组织财务、法律等方面专家,逐项分析研判和完善,尤其是管理模式和政策条款的实操性和合法性。加强基层扶贫资产管理人员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实际履职能力。提供经费保障,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多种方式加强基层人才建设。一方面为基层干部松绑,使其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地方产业发展上;另一方面加大乡村振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解决产业有人干的问题。

以市场规律为主导盘活扶贫资产。建议把产业交给市场,着眼实际,按照市场规律先发展起来,在逐渐带动地方群众,而非一味由政府主导开展或与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

“五权”分置明细扶贫资产权属责任。通过“五权”(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分置改革加强对扶贫项目资产的后续管理,着力解决扶贫项目资产“属于谁、谁来管、如何管”和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属于谁、谁来分、如何分”等问题,确保扶贫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持续发挥效益。



预览阅读已结束,您可以加入注册会员点击下面链接下载,如果付款成功后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
开通【包年vip】免费下载
立即开通
该内容支持注册会员单篇下载